岁在戊子,节届国庆,时逢中华文化先祖孔子诞辰2559年,海内外宾朋,港澳台同胞,世界各地华人华侨,谨备鲜花礼乐,肃立于济宁市曲阜孔庙大成殿前,恭祭夫子诞辰,文曰:
清风送爽,海晏河清。国泰民安,举世欢腾。
北京奥运,万邦风从。五洲四海,睹我雄风。
世界同运,人类一梦。中华崛起,国和人定。
为政以德,气正风清,有教无类,修齐治平。
国之将兴,听命于民,博我以文,删正六经。
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为之不厌,不倦诲人。
今我立国,秉承遗教:忠孝首善,礼法持恒,
中道不倚,和恕宽容,以和为贵,华夏一统,
万邦和谐,世界和平。盛世再现,小康初成。
见利思义,仁为己任,中和至德,自强不息。
生态环保,天人一行。夫子圣教,百代维新。
孜孜不懈,永秉传承。伏惟尚飨!
祭文也是珍贵文化要素
祭孔祭文延续了古代的文风和体例,是对古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与保存。杨义堂认为,在孔子学说日益成为显学的今天,祭文本身也是珍贵的儒学研究文化要素。
祭孔祭文中的不少词句早已传承千年。据史料记载,祭祀孔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78年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去世后,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鲁哀公亲自吊唁,并读祭文:“旻天不吊,不慭遗一老。俾屏余一人以在位,茕茕余在疚。呜呼哀哉!”祭文大意是:苍天啊,怎么不可怜孔子这位老人,剩下我一个人多么孤单,心里多么难受,多么悲!其中,成语“呜呼哀哉”即出自这篇祭文。
此后,南北朝时期梁元帝也留下了祭孔祭文:“粤若宗师,猗欤乃圣。惟岳降神,惟天所命。上善如水,至人若镜。”其大意是:宗师啊,圣人啊,您是山岳之神,是上天的赐予。您的道德高尚,心地如水那样清澈,您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,心地像镜子那样明亮。其中,“上善如水,至人若镜”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修身名言。
杨义堂说,在祭祀孔子的过程中,每一个古代圣明君王都要制礼作乐,每个朝代的祭孔大典都有所变化。根据当时社会实际现状,维持不变的只是音乐和舞蹈,歌词和祭文都有相应的变化,这些变化便是一个时代区别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。
2008年祭孔祭文换由金庸执笔,体例延续着《诗经》四字一句的写作方式,内容却再次体现出了最新时代特色,其中,“北京奥运、世界同运,人类一梦”记录的是奥运会,“中和至德,自强不息,生态环保,天人一行”则是对抗震救灾及生态文明的反映。
杨佐仁、杨义堂等专家一致认为,祭孔祭文反映了特定阶段的时代特色,记录了历史,经过十数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,祭文中的很多信息必将成为后世追溯过往、考证史实的重要依据,因此在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方面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。
评论